Thursday, February 14, 2013

翠婷_楞严新粹02_心得报告


这一章,从[无始无明][本来清净],似乎让我审查自己的“成绩表”,并进一步的加强修行的“架构”。

最近的生活,确实很考验自己的修行功夫。种种不顺心的发生,让我看到很强的对立心。
一开始,难受、苦恼、嗔恨、我慢、排斥、抗拒等等的情绪。但,很感恩一直以来有佛法的薰习,当把静下来的时候,会开始回想并尝试把所学过的佛法运用上去。

外境的显现是内心的延伸。每一个发生都不好不坏。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缘起缘灭,缘聚缘散,诸法本如此。甚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等之类的金玉良言,都一一的在脑海里出现。我不断地往内看,不断地自我安慰,不断地自我催眠。

到最后,追根究底,发现一切的烦恼皆因[着相]作怪,把[]抓得牢牢的,不愿也不肯接受[]的变化。即使变化,也希望[]是随着自己所想要的那样而改变。[]是变化无常的,而[]才是恒常不变。理论上,是知道。可是,要怎样才能真正的体悟到[]呢??体悟[]后的境界又是如何??虽然文中已提到:“能圆满地涵容一切,且具无限的弹性空间,则成为本来清净也。”但,我就是很好奇,也很想知道,更想体证。“若悟得本来清净,则一切都是[现成]的。于是修行,乃只安于当下,而成就于[无功用行]也。”
故,证得[缘起性空]成了我的疑情。

当把“缘起性空”常常挂在心头,提醒自己的时候,发现心会豁达些,人比较坦荡荡!

[ 参吧!]

美秋_楞严新粹02_心得报告


虽然知道本来清净,但境界来的时候却还会执着、看不开、想不通。“Just do it, don’t know mind”不知去了哪里,呵呵。。智慧不够,什么时候才会清楚无明烦恼?

“真修行者,掌握正确的方向,而不断去迈进。”那,如何评估/知道我正迈向正确的方向呢?果煜法师过后提到“从偏到正、从狭劣到广博、从孤僻到涵容,斯则进步”此乃心量的广大,心性的提升。这肯定我们是在“从无明而趋向觉明”。。。知道了。
悟境,从疑情提升~人生过程中有蛮多疑惑迷惑,现在也是。。。为什么会喜欢浪费生命?为什么世间那么苦,还有那么多人乐在其中?我现在这样做对吗?这个选择对吗?为什么人不能够好好和平相处?一切从简,找出原因、对治方法,趋向更大的自在与圆满~从道灭而能提升悟境。师父所说的苦集灭道在每天都会出现在生活里,只是我们容易捉着苦/乐不放。。。所以就继续轮回咯。。。

不能包容、觉得/抱怨不公平是因为视野不过广阔,是啊。我们看到的只是这一世,没看到整个因缘果的演变。哦,最不能包容的是自己。每一天都在学习包容,呵呵~全然的一百巴仙的接受自己。

明白了,法界本来清净是指理的清净,为什么众生无明,那是指心相上的。唯有透过修行可以改变。把心调到与性相应才能真契入于涵容与圆满。越看,越多放不下的前尘往事现前,看到说修行到最后乃“不行”,安于当下。呵呵~好!
Moment to moment just reflect. Just do it! J

[ 发大愿,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美秋_楞严新粹_01_心得报告


前面历史那一部分,相信看了过后很快就会忘掉。不过,知道历史演变是重要的,可以让我们了解出处、来源等而不至于盲学。

从心性的角度看真如,乃有更大的殊胜与方便。要从“见性”的观点,去悟“本来清净”。喜欢这一句,不知为何。从染到净,乃非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哇!这描述真棒!越读越有趣,嘻嘻~虽然明白的不多,只是相信有一天回懂的。。。

从来没想过的问题在果煜法师的引言里看到了,自己向来都是一律的接收,甚少去反思、深思。。。填鸭式的教育让自己缺乏了critical thinking. 在生活中,良师益友很重要。感恩师父的指导以及行者们的陪伴学习。还有果煜法师、海云继梦等等。无限感恩!


[ 知道不够,要参!]

俊伟_楞严新粹02_心得报告


一开始接触佛陀的教导都赞叹佛陀指出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为无明和爱染。接下来就不断去寻问为什么会有无明? 而无明从哪里来?如何消灭无明?我都是从这几个疑问不断下手的。内心都认定了修行就是要从无明修到清净的直线前进,总 会到终点。
但看了这篇 提出:
无明只是未觉悟到那个本来清净的理,非我们本来知道但被盖住;
无明和业障更本无法分辨初;
无明和明不是绝对的二分法,只是所知较浅陋或偏端。
对无明有另一番的理解。原来是层次的不同,非直线的极端。 那我的方向因该是努力从见性上去开拓视野
但为什么说无明不可能便成零?不是说成佛就是烦恼的止息吗?
又为什么说修行无终点呢?解脱成佛不是终点吗?
非常喜欢这句“道理是不变的,只是众生能否觉悟而已”

太阳东边普照,月亮西边微亮,
影子随光旋转,牙咬嘴唇是痛~
[ 还未明的疑问,继续参吧!]

俊伟_楞严新粹01_心得报告


在修学的过程中,我是比较相应于真空下手的,对于自己的烦恼升起都是用不执著让心放下的。然而,到某种程度上心对外和内种种事物的执取是有不同层次的。有的对外在的事物比较容易就可以用不执著,不去贪染的方法而放下。但对内在的不圆满就有种不到力的感觉。接触到妙有和圆融思想就成了另一个下手处让心转个方式来面对内外的不圆满。
对于众生本来清净的概念,原本就很抗拒的。因为对内心升起的贪念就觉得那是不圆满不清净的。对于染和净,免不了的都会觉得,染就是一染到底,净就是全无染杂。总觉得提出众生本来清净的概念是讨众生欢喜的接应方法。如果本来清净那还要修?现在搞清楚了,本来清净是指心性,不是指升起的种种相。到这里总算搞清楚性和相。突然冒出海云继梦的“性相即然,包含德用,能广能深。。”原来以包容的心看待不圆满的相时,心也可以达到不执著了。
[ 圆满是包含不圆满的。恭喜你终于弄清楚了,修行就事半功倍了。]

宝宝_楞严新粹02_心得报告


修行,为什么要修行?广义的修行,乃谓众生於世间中,为感受到种种的不方便、不涵容、不圆满,因此发心去修正它。

有苦也是件好事,不然太舒服了也就会不想改变,也不觉得需要改变。更别说是要修行。我想要修行,其实也只是一种向往解脱自在的感觉。当生活没那么苦,有丁点的乐时,心就起贪。贪著这乐。我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想要修行。我只不过想生活过得好一些,这与修行还差好一段的距离。

从【著相】的观点去修行。【相】,本质上就是局限短暂,支离破碎的,所以从相里去求得真正的涵容与圆满,终不可能。

从【见性】的法门去启修。【性】,本质上就是广大开拓、永恒不易者,故能把心调到与性相应;则才能契入於涵容与圆满。

一切的发生都是无常。但偏偏就是不要/不肯接受这个无常。如何把观念纠正过来呢?道理都懂但就是心不接受。为什么这个执会存在?怎样才能从相上转成向性修呢?

云何修行?【内摄、外延、上觉、下化】。
内摄- 乃从疑情而发心。
外延- 寻找方法,汇集资料。
上觉-从汇集的资料中来参究,整合出系统与架构和作业模式
下化-把旧有的资料转档新的格式 (纠正理念)

修行最后还是靠个人。资料只是参考的作用。这是一条需要靠自己去走完的道路。

[ 知道了,还做不到时,就发愿。(意识和潜意识沟通)最终一定是做到。]

宝宝_楞严新粹01_心得报告


解脱法门-真空妙有

从真空入手,就得一切不执著,就没有烦恼。
从妙有入手,且要一切能涵容,都能承担。若一切都能涵容,都能承担;则无烦恼也。

不管从真空或者是妙有入手都是朝向解脱。结果都是一样会无烦恼

想要不执著反而越执著。想要涵容与承担越不能涵容与承担。想要没烦恼,反而更多的烦恼。这【想要】就是烦恼的根源。当烦恼来时,提醒自己要放下,不要执著,接受就没事了。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提起哪来需要的放下?如果一开始就能接受,那就没事了。道理虽懂,但还是无法做到一开始就能接受。

这里头,我想问题应该出在我的观念上。一直的认为我的未来一定是好的,光明的。当自己面对问题时,就会告诉自己这是暂时的,我的未来一定会遇到好事。这寄托未来的希望推动我不断的前进。这个希望是假设性的/不肯定性的(不究竟的),所以是一种自我安慰而且带有一点的逃避。

真的要解脱就要正视问题。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把现在做好是我可以做的。未来是怎样,不知。

[ 未来的方向一定是光明,而非自我安慰也!但若有逃避问题,那又另当别论了。]

Wednesday, February 13, 2013

薇丽_楞严新粹02_心得报告


生命的过程,就是从不断去扩大视野,不断去提升悟性而能成长的。
从苦集产生疑情;从道灭提升悟境
从见性启修,证入本来清净,就能“无功用行”

最近的生活,安逸,没有什么烦恼。知道有问题发生了,去面对,找出原因,解决。没有在一个感受或烦恼中打滚很久,被情绪牵着走。那天看了《流浪者之歌》的书及演出 ,勾起了我想要去经历流浪的梦想。以前,我梦想着当背包客,环游世界,去体验不同的文化与民情。觉得自己在comfort zone里,一直不敢勇敢地走向世界,去经历流浪的生活。我相信我们的心本来就具足一切应对生活的智慧。内心一直有个向往:当自己在一无所有的环境底下,我会怎么样?我还会有什么?从零开始,那会是怎么样的情景?很佩服悉达多的勇气,也很想让自己放下这里舒适的环境,去流浪,去寻找心本自具足的智慧。在过一年半,我的奖学金服务期限就届满。现在,要开始计划去流浪。

生命的过程,就是从不断去扩大视野,不断去提升悟性而能成长的。目的地:圆满人生。


[ 行者应是将身心安住于当下,然后帮助一切众生。流浪的意思是看回自己。成立佛化家庭也是流浪计划之一。不要著流浪之相,而是要了解流浪的意义。]

薇丽_楞严新粹01_心得报告


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识?
是本来清净还是本来杂染?

只是见性与著相的差别而已。

这一章看到最后,有继续看下去的冲动。果煜法师提出了很多论述,都是我不曾思考过的问题。一开始接触解心,到六祖坛经,一直都单纯地相信心本自具足、本来清净,没有对这一点有怀疑,可能自己的想法很直接。果煜法师提出的论述,让我对性相的认知更加巩固。性是不变,相会变化。所以事情才会由好变坏,由坏变好。

上个月,我一位很要好的朋友遇上一起严重的交通意外,他的妈妈去世了,而他受重伤。他是一位很孝顺的儿子,妈妈入土为安时,他得在沙登医院接受深切治疗。一瞬间丧母及无法去送殡,令他的内心受了很大的打击。他说他心有余悸,那夺命的一幕记忆犹新,双脚动弹不得。这个意外打乱了他的生活,也带走了他的母亲,他说他很恨那位超车而酿成车祸的司机。我抵达加护病房,听着他慢慢地述说,从那每一口呼吸都痛的言语中,我感受到他内心充满悲痛。我一直聆听,紧握着他的手,说加油,我们会陪着他经历。生命的无常性,如是。如果执著疼痛、执著着自己失去的、执著着为什么是我,那就继续沉沦于痛苦中。

出院后,他积极地做复健。很想要站起来,恢复正常生活的心一直支撑着他。医生说他的复原进展很好。最近,他一直很想站起来,迫不及待地要站起来学走路。他说他已经等待了两个月,每一天的痛让他已经无法辨识痛从哪里来,他只觉得全身都痛。我告诉他我自己的经历,在非常痛苦的时候,记住继续朝方向前进,do it and continue doing it,有一天一定会到达目的地(康复)。生命的无常性,如是。只有放下对痛的执著、放下为什么是我的愤怒,心就能展现它原本具足的智慧,带我们超越一个又一个生命的考验。

记得那时自己每踏出一步从身体传来的疼痛与内心抗拒的煎熬。最痛,就这么痛了。放下了,痛只是痛。
  


[信为道源功德母。Only go straight don’t know]

Monday, February 4, 2013

翠婷_楞严新粹01_心得报告

好不容易,读完了《引言》这一章,心得报告却迟迟不懂该如何下手。


自古道:[开悟在楞严,成佛在法华] ,《楞严经》乃学禅人不可缺之利器。之前听师父介绍此书的时候,心里对这本所谓学禅人的“秘籍”充满了期待。可是才开始阅读前几页而已,就提不起劲,心不在焉,马上阖书放在一旁去了。

隔了好几天,当越来越接近华藏工程的日子时(虽然当天我是请假的),再怎么不情愿,也得回到just “read” it 的功夫上。当晚也不懂是精神比较好,还是just do it的功夫用上了,抑或是本来清净的症结引起了我的兴趣,很快的就把这一章看完,甚至迫不及待的继续阅读第二章了。

心得呢?坦白说,没啥特别的心得,只是从果煜法师在引言的末端提到此书的主要章节时,又让我对《楞严经》充满了好奇,一窥其中的精髓。

[  Just Do It  是有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