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9, 2013


家民_楞严新粹01_心得报告


最近,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个状况,就是不想读有关理论的书。
这开始于读六祖坛经最后两章的时候
,到现在的楞严新粹,总是不愿意去读。直到茶会的前一天,在并不得以的时候,
才甘愿去阅读。有时甚至会想到,既然都不想读了,何必为了交功课而草草了事呢?
那干脆就请假吧。尝试深入的去看看内心,为何会如此?
发现到,原来觉得禅修已经把这个生命交代得一清二楚了,
看见自身的问题何在、看见如何断除烦恼业障,和看见生命的方向以及如何前进。
把这些种种都搞清楚后,深信就是如此修行,必得解脱。
看到这些,理应很开心的,可是问题就在这时候出现了发现到自己不想阅读理论的书,
总觉得这些书都是一堆名相,和说着同样的东西。还有,每当说到开悟的境界,或症结部分,
解释不来时,就以[如是之义甚深难测,为佛能知非余所了]带过,把一切推给佛菩萨。
感觉上修行境界还没到,读得再多,懂得再多,也只是大脑的作用。
这楞严新粹第一章,也是在前一天才读。久违的理论书,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开始,
很担心内心会排斥。
还好,师父终于提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疑问:本来清净和无始无明的关系。
即本来清净,为什么又会变成无始无明呢?也就这疑问,对这书提起了兴趣。
这只是开始,以后内心的状况还有待观察。
最近,读了Siddhartha这本书。
Siddhartha的遭遇有着深深的感受。他,学习了很多的知识,知道了很多理论,
向多位老师学习修行,可是,就还是迷茫。这,也许就是自己现在的状况了

[楞严新粹不是一本理论的书,
它是果煜法师通过参禅的经验。
“理”清一些理论上的问题,
它可以令参禅者事半功倍。
你的迷茫是过去业习,更要回到共修上。]

Monday, January 28, 2013


国丰《楞严新粹》- 引言—心得报告


众生为何烦恼?分别计较的心也。师父说得更简要:众生的烦恼,就是为有的要、有的不要。
而想要的,偏要不得;不想要的,却驱不走。不是吗?烦恼有很多种,
但是原因却只有一个,即“着相”。
如果一切能放下不执着,一切能承担涵容,本来就没有烦恼。
真空妙有,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以前,当听到“众生皆有佛性”时,觉得自己既然本来佛性具足,
那么佛性应该是固有存在的实物。
只是因为妄想执着,才把它给遮盖住了,让我们看不见。
但是经过了《六祖坛经辨正》的学习,
发现原来所谓的佛性原来是遍于一切法界的自性,乃世间相的本来面目。
世间所有的“相”,
都是依“性”而起的。当把心安住于“性”,万物其实无二无别。
分别计较之心自然脱落。

在《楞严新粹》的学习里,果煜法师提到如果把自性看成有一个实体的存在,
其实就是自性见。
一切原来皆无自性。因此,烦恼或清净,只不过是依性而起的相,是相持的假名。
烦恼,是因为我们心里升起了不舒服的觉受,让我们抗拒;清净让我们觉得舒服,
所以我们才会想要“得到”它。想要“离开”烦恼和“得到”清净看来也只是一种痴心妄想。
只要有“想要”的心,统统都是烦恼,因为这都是对立的心态。
唯有真正见性,才能化对立为圆融。

知道后就去经历。从经历中再观是著相或见性。]